石头G30 Space是否值得入手?石头G30 Space探索版扫拖机器人评测

石头G30 Space探索版展示全球首创机械手技术,可收纳机械手完成三维清洁,具备360度监控、智能避障、防缠绕等功能,还可智能升降底盘适应不同场景,基站自动集尘、补水、充电,热水洗拖布并烘干。

就在前阵子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25展会上,石头科技向大家展示了科幻的机械手技术。其实,这项技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,它现在就可以走进大众生活。而这就是全球首创机械手技术的石头自清洁扫拖机器人G30 Space探索版。它到底有什么黑科技?又将如何改写我们日常生活的智能清洁方式?

石头G30 Space是否值得入手?石头G30 Space探索版扫拖机器人评测

相信大家看到石头G30 Space探索版的形态,第一反应大概是:这小小的扫拖机器人,怎么收纳一条机械手呢?来,给大家看一下。石头G30 Space探索版的顶部有一块盖板,盖板可以向外移动,里面藏着的就是机械手了。机械手采用石头全球首创的五轴折叠仿生设计。同时,为了实现内部器件的合理布局,石头还专门优化了机械手与底盘的结构,整体设计非常巧妙。这使得G30超薄机身的特点得到了保留,厚度仅为7.98厘米。在机械手收入机身后,石头G30 Space探索版可以轻松穿梭在低矮区域完成清洁工作。

当然,重中之重还是要看看这个机械手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清洁任务。在以往的传统扫拖机器人中,遇到小型障碍物时,通常只能避让,而不能清洁其底部空间;又或者只能粗鲁地把它撞到一边,事后只能靠我们手动清理。而机械手的作用就是代替我们的双手,它可以把障碍物捡起来再清洁。可以说,以前的清洁是二维的,而有了机械手之后,智能清洁就打开了三维世界的大门。

它的打扫逻辑是这样的:如果遇到鞋子这样的小型障碍物,石头G30 Space会采取标记避让操作,先打扫其他区域。完成常规清洁后,它会回到已标记的地方,用机械手把小型障碍物挪开,再清洁。而如果是遇到纸团、袜子等物体时,它就会直接伸出机械手夹起来,再放进预先设置好的收纳区。整套操作就像娃娃机一样行云流水。归纳完之后,再继续清洁。可以说,石头G30 Space探索版就像家里的小管家,主动为下班后劳累的你收拾残局。

其实,除了清洁以外,这个机械手还有其他的玩法。石头G30 Space探索版的末端设有摄像头,与机身摄像头组成360度高低视角,可以让你远程监控或视频通话。别以为这个功能很鸡肋,但凡你家有养宠物,就知道这个功能是多么必要了。甚至,我们还可以设想未来可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:你可以遥控夹起逗猫棒,远程逗猫。

聊完颠覆性的机械手技术,关于扫拖机器人的本职工作体验又怎么样呢?石头G30 Space搭载全新的智能领航系统3.0,采用三组TOP加两个RGB加竖线结构光方案,可以更精准地识别或避让各种物体,建图也更加完整。机身顶部也新增了一个TOP,用作机械手运行时的空间避让检测,以免损坏机身。石头G30 Space可以识别26类108种障碍物。在打扫过程中,APP会显示识别出来的物体,同时智能匹配最佳的避障策略。或者,我们也可以根据障碍物类型进行不同的避障或拾取。

与石头G30S一样,主刷同样采用了胶毛一体主刷设计。45度倾斜的V型螺旋设计,可以让毛发更容易地向中间靠拢。配合22000Pa的大吸力,通过中间刀片位置实现自动切割,避免缠绕。也正是因为这个设计,石头G30 Space的防缠绕性能通过了行业权威认证。我试着打扫了一下,可以看到毛发都清理得干干净净,一点残留都没有。

除此之外,在越障方面,石头G30 Space探索版还采用了石头首创的智能底盘升降功能。它的底盘升降幅度可以达到4厘米,不管是左右后轮还是前万向轮,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各幅度的升降。如果是面对地毯,石头G30 Space探索版还会同时升起拖布和边刷,防止打湿地毯,并打开最高吸力进行地毯上的清洁。甚至,你还可以根据清洁需求,让石头G30 Space探索版自动拆卸拖布支架,直接从根源上杜绝地毯被打湿的情况。

当清洁任务完成后,G30 Space探索版就会回到基站进行自动集尘、补水、充电。另外,基站还可以80度热水清洗拖布,再以40度的热风烘干。如果家里的长辈不熟悉使用APP,那也没关系,石头G30 Space探索版自带R2M的GBT,我们可以使用模糊的语义来对它下达指令并进行清扫。

总的来说,在我体验了一段时间之后,石头G30 Space探索版简直颠覆了我对扫拖机器人品类的印象。原本我也是G30的用户,它的各项功能体验我都非常满意。但是这一次的石头G30 Space探索版又一次拓宽了我的认知。它不仅仅是把清扫维度从二维迈向三维那么简单。在如今AI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,它是首创的仿生机械手技术,搭配足够充裕的硬件设计,使用体验绝对会越来越完善。那到时候,它的想象空间也许就不只是捡捡纸团那么简单了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李森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ejixun.com/article/708436.html

李森李森管理团队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