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为国内头部生活服务平台,美团近年却因“退款纠纷”“霸王条款”“服务欺诈”等问题屡遭投诉。仅2025年2月,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美团的集中投诉便超过百起,消费者权益受损后,平台推诿、规则双标、赔偿敷衍等问题暴露无遗。本文通过典型案例,揭露美团出行在服务链条中的系统性漏洞。
从“退款难”到“赔偿耍赖”
- 预订容易退款难,平台酒店“踢皮球”
2025年1月31日,消费者预订重庆“澜都·轻奢智能酒店”后因行程变动申请取消,即便春节旺季房源可快速转售,美团与酒店仍坚持“退一半”,消费者诉求全额退款至今未果。类似案例屡见不鲜:2025年2月16日南京U+酒店预订者因担忧押金刷好评问题申请退款,美团与酒店互相推诿。 - 捆绑消费成潜规则,用户被迫“做任务”
消费者发现美团出行订单中隐藏“优惠任务”,需完成指定酒店消费才能享受所谓折扣,否则直接扣款。用户质问:“优惠50元却要花大几百做任务,这是优惠还是陷阱?” 此类霸王条款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。 - 赔偿承诺成空话,消费者权益被践踏
2025年2月4日,消费者预订广西靖西维也纳酒店钟点房,到店后被告知无房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平台应“退一赔三”,但美团仅退回房款并敷衍赔偿15元。
规则漏洞暴露平台“傲慢”
背靠美团生态,本应在技术和服务上领先,但其对退款规则的执行却充满争议。例如,消费者凌晨3点取消订单,酒店承诺“次日联系可退款”,但美团却以“扣30%”为由搪塞。对比其他平台,同程旅行在用户因学校活动取消订单时,虽扣除费用但主动协商补偿,而美团却将责任全盘推给消费者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美团对高流量商家的纵容态度。例如,部分酒店通过“扣押金刷好评”诱导消费,平台却未建立有效监管机制,放任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。
美团,别把消费者当“韭菜”
从退款纠纷到赔偿耍赖,美团一次次用“平台强势、用户弱势”的逻辑挑战消费者底线。规则不透明、售后踢皮球、赔偿打折扣,暴露出其“重流量、轻责任”的运营本质。消费者不是平台的“数据燃料”,若美团继续漠视用户权益,终将付出口碑崩塌的代价。平台若想长远发展,必须做到三点:规则透明化、售后高效化、赔偿刚性化。否则,当信任耗尽,再大的商业帝国也难逃用户用脚投票。
原创文章,作者:net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ejixun.com/article/7070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