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1日,携程集团在港交所公告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:百度集团提名的董事何俊杰辞任,由百度执行副总裁罗戎接任。这一变动看似是正常的高管轮换,但背后却折射出携程在业务模式、市场竞争和内部治理上的深层次问题。尽管携程近年来在旅游市场复苏中取得了亮眼的财务表现,但其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却备受质疑。此次人事变动,究竟是携程变革的契机,还是其沉疴难愈的又一注脚?

人事变动背后的战略焦虑 高毛利率背后的隐忧
何俊杰的离职和罗戎的上任,表面上是百度基于自身业务布局和人才战略的调整,但实际上也反映了携程在战略协同和业务创新上的乏力。何俊杰在任期间,曾推动百度与携程在流量资源、AI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,试图为携程注入新的增长动力。然而,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携程依赖传统旅游业务的商业模式。
罗戎的加入,或许会为携程带来更多的财务管理和战略投资经验,但问题在于,携程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财务上的精打细算,而是业务模式上的根本性创新。在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,携程依然停留在“流量变现”的旧有逻辑中,缺乏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深刻洞察和主动应对。
携程2024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超过150亿元,毛利率高达82%,这一数据看似令人艳羡,实则暗藏危机。高毛利率的背后,是携程对市场复苏红利的依赖,而非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。疫情后旅游需求的爆发性增长,为携程带来了短期业绩的飙升,但这种增长是否可持续,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携程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“中间商赚差价”的模式,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资源的掌控和流量变现的能力。然而,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,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。特别是在直播、短视频等新兴渠道的冲击下,携程的传统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。
被动应对市场变化的困境 口碑危机与用户信任的流失
携程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被动姿态,是其业务模式僵化的集中体现。2023年第一季度,携程在“报复性”消费需求的推动下,营业成本、研发费用、销售费用和行政费用均大幅上涨。然而,这种投入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创新,反而暴露了携程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上的不足。
2024年第三季度,携程的运营成本、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依然保持增长,但研发投入的增速却明显放缓。这表明,携程并未将AI技术等创新手段作为核心战略,而是继续依赖传统的营销手段来维持市场份额。这种“顺风仗”式的增长模式,显然无法应对市场变化的长期挑战。
携程的口碑问题,一直是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。从捆绑销售、大数据杀熟到系统故障,携程屡次因损害用户权益而陷入舆论漩涡。即便在2023年,携程依然因擅自改价、金融产品不当流程等问题遭到用户投诉。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携程的品牌形象,也动摇了用户对其的信任。
携程的主要用户群体是高学历、高收入的商务人士,这一群体对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。然而,携程在服务体验上的屡次失误,却与其目标用户的需求背道而驰。如果携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,其用户流失的风险将日益加剧。
罗戎的加入,或许会为携程带来更多的财务资源和战略支持,但问题在于,携程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财务上的精打细算,而是业务模式上的根本性创新。在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,携程依然停留在“流量变现”的旧有逻辑中,缺乏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深刻洞察和主动应对。
如果携程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被动应对市场变化的姿态,不能真正将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作为核心战略,那么无论高层人事如何变动,其业务模式的困境都难以破解。此次人事变动,或许只是携程在困境中的又一次挣扎,而非真正的变革契机。
携程的未来,何去何从?
携程的高层人事变动,表面上是一次普通的调整,实则折射出其在业务模式、市场竞争和内部治理上的深层次问题。尽管携程在旅游市场复苏中取得了短期业绩的增长,但其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却备受质疑。如果携程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依赖传统旅游业务的商业模式,不能真正将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作为核心战略,那么无论高层人事如何变动,其未来的道路都将充满挑战。
日此次人事变动,究竟是携程变革的契机,还是其沉疴难愈的又一注脚?答案或许只能由时间来揭晓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携程若不能主动求变,其未来的命运将更加扑朔迷离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潮玩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ejixun.com/article/706301.html